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产教联合体 - 市域产教融合 - 正文

市域产教融合

市域产教联合体运行机制的优化路径

时间:2025-05-12 16:23   浏览数: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解决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与地区产业升级问题的组织创新制度,是依托产业园区建设的“多元共治”主体,具有独特的时代使命。政府、企业、职业院校以产业园区为基础,形成多方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即共同利益把不同的主体链接在一起。目前,我国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水平参差不齐,可从驱动机制、协调机制、合作机制、约束机制等四方面优化运行机制,促使建设主体凝心聚力,确保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质量。

一、健全驱动机制,完善组织结构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驱动机制包括政策驱动和目标驱动。多元主体在政策驱动下积极参与产教联合体建设全过程,为联合体建设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地方政府应根据地方产业特点,编制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产教联合体建设规划,出台联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强化政策引导,在金融、财政、税费、土地、就业等方面制订细化的、能落地的政策。地方政府要协调各建设主体,完善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组织机构,如把联合体建设纳入产业园区工作考核指标,纳入职业教育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以共同利益引导、驱动各主体积极投入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

二、规范协调机制,激发主体积极性

以产业园区为基础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要发挥政府统筹作用,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园区内教育、税收、商务、金融等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切实协调产教联合体内主体间的利益,按“谁投入谁受益”原则回应各主体的核心利益诉求。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拨款、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对联合体内企业给予激励。联合体章程要明确建设主体利益分配方案,并根据阶段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实时调整利益分配方案,兼顾各主体需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此外,联合体各建设主体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合体建设推进会议,对于联合体内重大决策或措施要公开;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联合体实体运行规范化、协调各方权益有据可依,减少决策过程中的随意性与主观性。

三、优化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合作机制是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内主体间合作,减少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的关键。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等主体掌握不同的信息资源,需建设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如人才需求信息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实现职业院校资源清单与企业需求清单对接。职业院校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企业可有效利用人才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资源共享要贯穿于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全过程,地方政府要梳理当地的职业教育资源、产业资源、科研资源,及时提供区域核心产品清单、人才需求清单、技术服务需求清单,促进各主体开展协同攻关,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要推进研发成果转化率,实现成果共享;职业院校要积极承接企业员工培训,推进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四、强化约束机制,保障实体运行

市域产教联合体内多元主体需要对等的权利,为此,需要制订合理、可行的政策法规,明确各主体的权益,提升弱势主体社会地位,减少因权利不平等而产生的消极影响。如按照权责对等原则制订联合体建设制度章程,防止出现责任过重或权力过大问题;签订有约束力的合同,确保建设主体间合作有据可依;引入动态调整机制,对建设不力的主体实行处罚直至退出。做好市域产教联合体运行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对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与潜在的冲突及时制订应对方案,如可能涉及国有资产流失、学生企业实践权益受损等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强化风险管理。注重过程监控,可由政府相关部门对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进行全程监督与评估。按照2024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标准(试行)》,对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成效进行多维度绩效评价,通过签订契约等方式对各建设主体进行约束,确保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有效运行。

下一条: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