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部门首页

学习园地

职业院校新双高五金建设——金专业建设思考

时间:2025-03-11 17:13   浏览数:

职业院校“新双高计划”中的“金专业建设”是“五金”体系的核心,旨在通过专业升级与重构,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金专业建设的核心定位

1.服务区域经济与产业升级

聚焦区域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动态调整专业方向,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2.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打破传统单一技能培养模式,强化跨学科能力(如“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数字化运维”)。

3.产教深度融合载体

以专业群为载体,推动校企共建课程、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形成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4.引领职业教育改革

探索“岗课赛证”融通、现代学徒制等创新模式,形成可推广的专业建设标准与范式。

二、金专业建设的实施路径

1.专业群对接产业链

(1)产业链需求分析

通过企业调研、岗位能力图谱分析,确定专业群服务面向(如智能制造专业群对接智能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应用等领域)。

(2)“核心+辐射”组群逻辑

以核心专业为引领,辐射相关支撑专业(如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涵盖电池技术、智能网联、维修服务等方向)。

(3)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专业,新增紧缺领域专业(如氢能技术、人工智能训练师等)。

2.课程体系重构

(1)“岗课赛证”融通

将职业岗位标准、技能竞赛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内容(如将“1+X证书”标准嵌入课程模块)。

(2)模块化课程设计

开发“基础能力模块+核心技能模块+拓展创新模块”,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如“工业机器人编程”模块包含基础操作、系统集成、故障诊断三级能力)。

(3)数字化赋能课程

引入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开发“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资源。

3.师资队伍优化

(1)“双师型”教师培养

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学分制”,要求教师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2)校企人才双向流动

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产业导师,派遣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形成“双岗双薪”机制。

(3)结构化教学团队

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专家构成的“混编团队”,分工协作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

4.实训基地升级

(1)生产性实训场景建设

引入企业真实生产线(如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实现“教学环境即工作环境”。

(2)虚拟仿真实训补充

针对高危、高成本场景(如航空维修、化工操作),开发VR/AR实训系统。

(3)社会服务功能拓展

基地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员工培训,形成“教学—生产—服务”闭环。

5.评价体系改革

(1)多元评价主体

引入企业、行业、第三方机构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2)过程性评价导向

建立“技能掌握度+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多维评价指标。

(3)毕业生追踪反馈

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数据反向优化专业设置。

三、关键问题与解决策略

问题1: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需求

对策:建立“政—校—企—行”四方联动机制,定期发布《区域产业人才需求白皮书》;试点“产业定制专业”(如某职业院校与宁德时代合作开设“动力电池智能制造”方向)。

问题2:产教融合“校热企冷”

对策:探索“教育链+产业链+利益链”融合模式(如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共享知识产权收益);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激励企业深度参与。

问题3:教师队伍结构失衡

对策: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大国工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教师能力成长档案”,针对性提升教师实践教学与科研能力。

问题4:资源整合难度大

对策:构建“专业群资源共享平台”,跨专业共享课程、师资、实训资源;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整合多方资源。

四、典型案例参考

1.“双高计划”标杆专业群(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群)

对接华为、腾讯等企业,构建“基础层—核心层—应用层”课程体系,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超90%。

2.“订单式”人才培养(如常州机电学院与蒂森克虏伯合作)

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技术岗位。

3.“新工科”跨界融合专业(如工业互联网技术专业)

融合机械、自动化、大数据技术,培养复合型工业互联网运维工程师。

五、保障措施

1.政策支持

争取教育部“双高计划”专项政策,将金专业建设纳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2.资金保障

设立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用于课程开发、设备采购、师资培训等。

3.标准引领

制定《高职金专业建设标准》,明确专业群组群逻辑、课程体系框架、师资配比等要求。

4.质量监控

建立“年度自评+中期检查+终期验收”的动态监测机制,确保建设成效。

六、总结

“金专业建设”需以产业需求为起点,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通过“专业群重构、课程体系创新、师资队伍优化、实训基地升级、评价体系改革”五位一体协同推进,打造具有产业适应性、技术前瞻性和社会服务力的品牌专业。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专业国际化认证(如对接《悉尼协议》),推动中国职教专业标准走向世界。


上一条:职业院校新双高五金建设——金课程建设思考

下一条:产教融合只有落实到办学层面、落实到教学环节,才是真正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