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部门首页

工作动态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引擎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

时间:2025-04-16 16:27   浏览数: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推进产教融合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相连、贯通协调。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产业实际需求,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实现产业与教育优势互补,推动职业教育成果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基地五大关键要素改革,推动职业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综合技能提升转变,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学院着力加强以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在服务区域和支撑产业中找准办学定位,不断深化四个合作,持续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需求对接,构建形成更加和谐的产教融合生态。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扩大贯通培养试点范围,确保教育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契合。聚焦重点、积聚力量打造中高企一体化贯通培养示范项目、现代产业学院示范项目、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示范项目,作为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试点院校,全面落实市域产教联合体、积极推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项目建设,加强与各重点产业、行业组织合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通过生产与教育、企业与学校的“双向奔赴”,为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以校企深度合作为支撑,围绕包头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两个稀土基地”“世界绿色硅都”两大产业集群,提升服务区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坚持对接产业、面向未来,坚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坚持产科融合、协同发展,坚持内培外引、人才强校,坚持开放办学、双向赋能,走出产教融合创新的“包轻样本”。

一、坚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共建思政教育的“大课堂”“大师资” “大平台”,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畅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提质升级的新要求,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立德树人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范式,加快培养大批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区域产业需求,为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及就业服务,加强校企合作项目深度,协调校企资源改革合作模式,将企业职业技能引入课堂,将课堂实操场景带入企业,让学生真学、真干、真做,培养适合行业的专业人才,最终反哺企业专业技能人才缺口。

聚焦国家和产业急需的重点领域,以学科资源为核心驱动,以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纽带,联动产业与技术发展需求,突破企业核心关键技术环节,推动包头地区产业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强政校企进一步协同发展,形成优势学科与城市产业相融相促、产业升级与城市变革同向同行、人才培养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的政校企合作生态环。

二、坚持对接产业、面向未来,持续优化专业布局

面临第四次科技信息革命和生产力变革转型的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对于高校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提出了明确要求。学院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实际需求,在学科专业设置优化调整中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紧盯自治区发展定位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紧紧围绕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和包头市打造世界“绿色硅都”目标,紧密对接自治区和包头市产业优化布局调整专业结构。对接新能源产业链,成立弘元产业学院,在能源工程系、自动化系、车辆工程系、化工与材料工程系重点建设了风力发电工程技术、光伏工程技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新能源装备技术、光伏材料制备技术、电器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煤化工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新能源、节能环保新型产业相关专业19个,在校生规模达2571人;围绕自治区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战略,成立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对接农畜食品产业链,在食品生物工程系、农牧工程系、经济管理系重点建设了食品智能加工技术、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畜牧兽医、设施农业与装备等民生领域和服务乡村振兴相关专业22个,在校生规模达4132人。同时,学院停招了市场营销、烹饪工艺与营养、文秘等10个与学校办学定位不匹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的专业,新增新能源装备技术、光伏材料制备技术2个服务包头市新能源产业的专业。

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专业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院的整体专业布局、发展方位与自治区、包头市的产业结构实现了高度契合,有效满足了落地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坚持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深度融入区域创新体系

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重大部署,深刻阐明了融合的基础、融合的关键、融合的途径。学院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深化四个合作,着力加强产教融合内涵建设,提升服务区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已经打造了市域产教联合体、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订单式培养等多种产教融合模式。

(一)围绕地方产业,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

2023年7月获批自治区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试点建设院校,学院作为包头市新能源硅材料产教联合体的发起单位之一,与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于2024年5月15日召开了包头市新能源硅材料产教联合体推进大会,与牵头园区和企业签订协议,组建理事会,形成章程、执行机构运行机制和运营管理制度。

一是教学团队、教学资源建设成果显著。出版活页式教材2本,完成大纲编写教材2本;建成校级创新教学团队1支,认证GWO师资2人,校企联合培养师资37人,完成师资培训47人次;建成自治区级教学资源库1个,入选教育厅教改成果培育项目1项,培育校级教学成果5项。二是校企联合招生、订单培养硕果累累。成立校企联合招生领导小组,成员由企业人员、系部领导和专业教师组成。目前,新能源硅材料产教联合体在校订单班25个,完成校内实训基地培训195人,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累计350余人,依托智能智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开展实训200余人次,安置岗位实习630人、2024届就业学生264人。三是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开展学业考评办法。企业参与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9个,制定、修订课程标准100余门,申报包头市“金课”1门,形成学分置换等级考评办法。

(二)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业学院建设

学院瞄准行业领军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学校坚持将企业“引进来”,把学生“送出去”,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实现校企联动,精准对接。学校按照企业标准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呈现企业真实场景来提升学生认知、加强实践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方协同育人,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衔接,使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社会需求高度契合,树立了校企合作新标杆,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我院目前区内外合作的企业达650余家,与行业内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签订协议合作共建产业学院6个,绿色食品现代产业学院、弘元学院、现代农牧业产业学院、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比亚迪汽车现代产业学院、智慧民航产业学院。现代农牧业产业学院与九原区农牧局共建农畜产品双认证重点实验室设备安装已完成,进入试运行阶段,建成后将承担九原区农畜产品的抽检任务。

一是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各产业学院课程体系均已完成,其中比亚迪汽车现代产业学院企业课程占比超过25%;绿色食品现代产业学院、弘元学院、现代农牧业产业学院和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均已完成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二是课程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比亚迪现代产业学院完成自治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3门;绿色食品现代产业学院完成企业调研工作,课程体系基本确定;弘元学院完成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收集工程案例18项;现代农牧业产业学院完成畜牧兽医专业5门课程建设;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建成自治区级精品在线课程2门,储备金课1门。三是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在建教学资源库建设4门,完成自治区级教学资源库建设1门,启动教材编写6门。四是共建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方面成果突出,弘元学院实训基地已完成验收并投入使用,酿酒技术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乳品智能加工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基本建设完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实训中心建设完成;开展中职学校专业调研、企业调研累计20余次,安排专业教师下厂锻炼100余人次,开展企业参与和组织的技能大赛7项,完成校企合作技术项目1项,对接育人项目结题1项,与丹妮亚签订横向课题1项,推荐自治区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1项;安排企业实习学生247人,安排企业实习就业学生500余人,完成技能鉴定100余人,开展社会培训640人次。

(三)对接产业关键环节,推进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加快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通过发挥大平台、大企业的牵引和驱动作用,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学院加快推进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这不仅是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强国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还是教育、人才、科技一体化发展的纽带,更是实现创新驱 动发展战略的原动力。

目前建成产教融合实践中心5个,酿酒技术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乳品智能加工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新能源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安全生产与应急救援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食品烘焙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均已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开展白酒、啤酒、葡萄酒、乳品加工、特种作业安全等各类实训课程,开发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实训教材4门;建设白酒中试车间,中试车间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白酒生产环境和实践机会,安排学生实习实训1000余人,开展社会人员技能培训100余人次,车工、钳工、电工、工业机器人操作工4个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正在开发中。

(四)多方协同共育,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积极打造“场景真实、开放融合”实习实训基地,推进实践教学情境真实化、实习实训项目化生产,打造“产教研学、互利共赢、共育共培、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环境真操实练,掌握真本领,将学子培养在包头、留用在包头。

目前在企业设立的实习实训基地达157个,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逐步搭建了“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校外实践平台。在校内建设的生产性实训车间9个,分别为乳品智能加工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葡萄酒啤酒生产与研发车间、内蒙古丹妮娅百嘉食品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生产车间、内蒙古路易精普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实践基地、大学生电商直播基地、优利康达培训基地、内蒙古森艾科技有限公司实践基地、学以致用实践基地、消防培训实践基地。全方位围绕经济产业和社会事业需求,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热能”,为推动包头重点产业发展,集聚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五)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进校企共建订单班

学院着力加强校企合作,整合优化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让合作产生最大效益。根据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实际,在校内、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场地、技术、人力资源优势,把生产车间建到学校,不断强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有力促进生产和教学的良性互动。

积极探索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订单培养模式,借助企业优势,努力把产业需求、岗位要求转化为学生的素养、技能,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围绕全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开展产教研合作,结合企业特点,做强特色专业,强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目前在培高职层次订单班、工匠班、冠名班和现代学徒制班共计114个,其中订单班95个,工匠班12个,冠名班1个,现代学徒制班6个,培养总人数为4143人。

完成校企合作教材13本;与企业共育技能大赛7项,承办各类赛项7项,参与各类赛事12项;开 展学生技能培训、企业职工培训等1140余人次。

(六)中高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十个贯通”全面推进

围绕包头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两个基地”“世界绿色硅都”两大产业集群,主动对标包头市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以“中高企”一体化协同培养、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为抓手,加快打造“中高企”产教联合体。截止目前联盟已有32所中职学校和35家区内外知名企业参与,确定“3+2”、“3+3”中高企合作订单班150个、计划培养人数4745人。在“中高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动下,2024年毕业生留包率44.9%。修订完成中高企贯通人才培养方案25个,完成课程教材和实践指导书编写11门,校企共同开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教学资源库1个,与合作中职学校和企业在校内召开专业建设交流活动10次,委派100余名教师深入中职和企业开展实践锻炼和交流,邀请大国工匠和企业人员来校讲座3次,聘任通威集团和旭阳集团企业工程师17人为专业兼职教师,开展学生技能培训、企业职工培训等1140余人次。

四、坚持开放办学、双向赋能,全面拓展新发展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开放教育办学的基本遵循。学院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双向赋能,全面拓展新发展格局。

(一)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着力深化四个合作

1.深化校企合作办学。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将产教融合深化到办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多主体、多形式开展合作办学。与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建设弘元产业学院和新能源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与晶澳集团共同建设晶澳产业学院和太阳能光伏组件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与优利康达共同建设新能源产业学院,打造一批多方共建、开放共享、机制灵活、富有实效的产教融合平台载体,共同推进办学核心要素资源建设,提升核心办学能力。紧密对接区域和企业发展需求,梳理核心产品清单、技术需求清单、人才需求清单,有组织地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带动形成区域联动、行企校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办学新机制。

2.深化校企合作育人。通过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定期发布产业规划、岗位需求信息、毕业生就业意向等信息,实现信息共享。联合体内各主体共商共研学校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和职工培训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组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实施学业考核评价,

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广泛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提高高技能人才供给能力。一体化设计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联合体内中高企一体化贯通培养,为学校学生和企业职工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提供有效路径。

3.深化校企合作就业。紧贴区域发展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紧密对接,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实现产业、专业、就业联动。通过技能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就业岗位信息,确保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6%,留包率不低于40%。健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新机制,与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晶澳集团、通威集团联合开设订单班、工匠班等,采取校企“双元育人、工学交替、双重身份、岗位培养、在岗成才”方式,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融合。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广泛开展实习实训和就业指导,指导企业根据生产需求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岗位实习和就业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4.深化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为主导,支持联合体内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协同攻关,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促进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产品升级,技能提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开展技术成果转化,鼓励各主体联合开展教育教学成果、创新创业实践成果、科技创新成果等申报工作。支持联合体内院校积极承接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提升企业员工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

(二)聚焦提升内涵建设,着力加强“五金”建设

一是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专业建设是“五金”建设的核心。结合园区产业企业发展规划,建立学校专业设置与园区产业企业协调联动机制,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将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相结合。确定重点建设专业清单、改造升级专业清单、限制撤销专业清单,设置体现特色的专业方向,重点建设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金专业”。

二是建设优质一流核心课程。课程建设是“五金”建设的基础。以学生能力建设为导向,组织职业学校和行业龙头企业,聚焦园区企业生产流程与任务,瞄准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梳理生产环节技术要求、工序流程、典型职业能力等,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打造一批体现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金课程”。

三是开发优质核心教材。教材建设是“五金”建设的载体。聘请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数字技术,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工程实践案例等为载体,转化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标准,引入企业操作手册、培训手册、培训包,开发包含工作计划书、质量检测手册、工具书、文件清单等内容的工作手册式教材、新形态教材,打造体现区域和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金教材”。

四是培养高水平双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是“五金”建设的重点。探索建立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员的双向聘用机制,推进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探索大国工匠、技能大师等具备教学经验的技术能手教师资格认定机制。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有组织地选派教师到企业生产车间、培训中心实岗锻炼。校企联合开展职业教育教师一体化培养培训,不断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数字素养,打造职业教育“金教师”。

五是建设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五金”建设的支撑。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以生产实践一线真实情境为标准改革实习实训,基于企业生产真任务、真场景、真过程、真产品设计生产性实训项目,打造职业教育“金基地”,构建与企业技术要求、生产流程相一致的实习实训体系。联合体内企业按一定岗位比例接收职业学校学生开展实习实训,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掌握真本领。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导向,持续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发展能力,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包轻力量。

上一条:分类问需,精准对接,产教融合调研深入推进

下一条:产教融合办公室一行赴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走访调研